秋收时节,田间地头,烟尘四起,既污染环境,又暗藏火险,这是基层治理的一道难题。然而,在临澧县,这幅旧图景正被一派新气象所取代。在乔氏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田野上,收割机过后留下的不再是焦黑的痕迹,而是一捆捆整齐码放的“黄金秆”。昔日的“生态包袱”,如今正通过一条高效的产业链,神奇般地转化为饲喂牛羊的“香饽饽”,实现社会、经济、环境效益的“三赢”。在这背后,一条由党委政府精心铺就、合作社踊跃参与的绿色发展之路清晰可见。
破局:从“禁烧令”到“疏导策”,政府引导指明方向
秸秆禁烧,堵不如疏。临澧县委、县政府认识到,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巡逻管控,只能治标,难以治本。要彻底解决秸秆问题,必须为其找到一条“出路”,一条能让农民看到实惠、让企业获得效益的产业化出路。为此,政府角色实现了从“管理者”到“引导者”的关键转变。2024年以来,县政府组织农业、生态环境、科技等部门深入调研,科学规划,将秸秆综合利用纳入全县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。通过政策宣讲、组织外出考察、召开现场会等形式,向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展示秸秆变废为宝的潜力和前景。正是在这种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氛围营造下,乔氏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,决心在秸秆综合利用领域先行一步,争做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政府的顶层设计,为合作社的探索指明了清晰的方向,避免了盲目投入。
赋能:从“有想法”到“有办法”,经济扶持注入动能
有了好想法,更需真金白银的投入来落地。将秸秆转化为饲料,需要专业的收割、打包、粉碎、加工设备,这对于一家合作社而言,是一笔不小的初始投资。关键时刻,临澧县的扶持政策起到了“雪中送炭”的关键作用。
县政府整合涉农资金,对购置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合作社给予补贴,并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,极大地缓解了乔氏合作社的资金压力。“近2年,县政府给予120万元的资金支持,自行投入380万元,购置了翻晒、拆包、粉碎、压包等14台农机设备,搭建了近4000平方米的厂房。如今,从散包、撕碎到风选、压包等一条龙标准化作业。”靠着这笔“启动资金”,合作社引进了先进的低茬收割机、大型打捆机和粉碎加工生产线,形成了“田间收割打捆-集中转运-工厂化加工-成品销售”一条龙作业能力。政府的精准扶持,如同为合作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,让美好的蓝图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。
共赢:从“生态包袱”到“绿色财富”,综合效益日益凸显
在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,乔氏农业合作社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结出了累累硕果。合作社所在刻木山乡农业站站长说:“实施稻草还田,既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,改良土壤结构,使土壤变得疏松,还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。同样为50公斤秸秆,焚烧成草木灰只有2.5公斤,而经过自然腐烂变成肥料,却可生产20多公斤有机肥,每亩增加效益20-60元。”村民了解这些科学知识后,积极性更高,主动实施稻草还田。“去年,合作社加工稻草秸秆5000吨,盈利200万元。今年将翻番,达到1万吨以上,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个。”说到转化成果,合作社负责人乔光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看到大批秸秆制成的饲料即将远销云南、四川、重庆等地,乔光平眉毛尖上都是劲,更加坚定了做大做强这块蛋糕的决心。最近,他又先期投资150万元,紧锣密鼓的在澧县小渡口建立年产4万吨的秸秆加工厂,让秸秆回收范围辐射到澧县、津市等地的广袤田野。“到时,当地玉米、高粱、水稻等秸秆可以就地加工、销售,农民从中受益。”说到此,乔光平信心满满。
临澧县乔氏水稻专业合作社的故事,是一曲政府“有形之手”与市场“无形之手”巧妙协奏的绿色发展赞歌。它告诉我们,面对发展中的难题,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精准扶持是破局的关键;而市场主体敏锐捕捉机遇、勇于创新实践,则是成功的核心。这根小小的秸秆,一头连着政府的责任与担当,一头挑起了合作社的效益与未来,更串联起了社会期盼的蓝天净土和乡村振兴的壮阔前程。这条“点草成金”之路,必将越走越宽广。
来源:临澧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 林轩
编辑:史妹英
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ap.linlixinwen.com/content/646943/60/15312948.html